当然诗里面实际上没有出现人,说女子也是一种想象。
而这首诗十二句分三章,除了6个动词“采、有、掇、捋、袺、襭”在递进变化之外,其余都是重复的。
这种简单的重复,是非常有韵律的,让整首诗显得非常明快,即写出了采摘车前子的欢乐,也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氛围。
方玉润评价这首诗时候,就说:“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,恍听田家妇女,三三五五,于平原旷野、风和日丽中,群歌互答,余音袅袅,若远若近,忽断忽续,不知其情之何以移,而神之何以旷。”
一副田园牧歌的美好景象跃然于眼前,给人心旷神怡的舒适。《芣苢》整首诗都在写采车前子的场面,特别是还把劳动的过程描写的非常清晰,一采一撸,然后把籽粒放到衣襟里再系起来。
只是这里有个问题,就是既然是劳作,是采了又采,说明是需要很多,为何没有带个布兜?而是直接放进衣襟里。
《毛诗序》说“妇人乐有子矣。”
这是在表达妇人乐于生育子嗣的愿望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孔颖达注《毛诗正义》引用《山海经》说“芣苡……食之宜子”。
也就是说吃了车前子就好生养。
而《草木疏》中又有“其子治妇人生难”的说辞。
所以在古代车前子是有生子的寓意20世纪初,闻一多先生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《诗经》的研究中,他认为采芣苢“宜子”的说法,是受到巫术的影响。
后来很多学者在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上,进一步推衍出这首诗其祈子仪式上的乐歌。
李山教授在《诗经析读》中也是认同这种观点。
他认为,妇人把车前子的籽放进衣襟的动作,实际上是暗示怀孕与坐胎。
所以这首诗既不是劳作之歌,也不是表达乐于生育,而是一首巫乐,是女子祈子时候跳舞用的歌,诗里面描写的采摘车前子的过程也是巫舞的动作。既然这是礼乐,于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,诗里面的车前子也就不是植物,而是类似于图腾一样的象征物。
我们都知道在古代,生存环境恶劣,为了生存和发展,繁衍始终都是人们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。
期望多子多孙,期望人丁兴旺,是最朴素的诉求,前面的《螽斯》也是表达了对他人多子多孙的祝福,而《诗经》中那么多的爱情诗,其实也是对于延续人伦的美好愿望。
所以女子为了祈求子孙,用有“宜子”含义的车前子为意象,跳起巫舞,也是合情合理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